• <nav id="8wue4"></nav>
  • <menu id="8wue4"></menu>
  • <nav id="8wue4"></nav>
  • 首頁
  • 要聞關注
  • 國際國內
  • 龍江新聞
  • 民生關注
  • 經濟農業
  • 文化旅游
  • 教育體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聲音
  • 法治在線
  • 數字報刊
  • ???
  • Pусский
  • 黑龍江新聞網 >> 龍江新聞
    科技創新筑牢“黑土糧倉”

    初秋,走進北大荒集團紅興隆分公司,田地里茁壯成長的大豆、玉米和水稻孕育著豐收的喜悅。

    糧食要高產,科技是關鍵。

    從良種良法配套到農機農藝結合、從增產增效并重到生產生態協調……近年來,擁有800多萬畝耕地的北大荒集團紅興隆分公司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同向發力,農業生產實現了每年研發推廣科技成果近百項、主推科技到位率95%以上、糧食產能年均遞增5%的高速發展。

    中科院“黑土保護”科研項目組在做大豆田間長勢監測

    立足生產實際 錨定自主創新

    入夏以來,紅旗嶺農場的水田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吸引了不少前來考察學習的人員。2023年,為示范引領高質高效農業發展,紅旗嶺農場在第二管理區“水稻種植聯合體+精益管理”示范區安裝了7套智能節水灌溉系統,3300畝水田實現了無人操作下的智能灌溉。

    “這是我們農業科技人員自己設計制作的系統,省工、省時、省水,效果非常理想?!奔t旗嶺農場副總經理楊祁向考察學習人員介紹起智能灌溉系統,滿滿都是自豪感。

    據楊祁介紹,該系統采用太陽能供電,可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規律,自動進行灌溉和排水,“參照前兩年的實驗數據,這3300畝水田僅灌溉一項年節省費用達到10.731萬元?!?/p>

    像紅旗嶺農場一樣,立足農業生產實際開展技術革新已成為紅興隆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優良傳統,許許多多的小發明、小改進、微創新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提質增產效果顯著,成為這個分公司原創性科技的“本土明星”。

    2021年,北興農場經過多年田間實驗總結歸納出了“五段營養法”,實現了減少施肥20%,大豆增產8%、玉米增產5%的效果,在紅興隆分公司推廣應用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二九一農場科研人員創新總結出水稻秸稈還田“花搭水”攪漿技術,已在北大荒集團多個分公司推廣應用;分公司農業科研人員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大豆“三五早播”技術可有效利用5月1日前少雨的天氣特點進行搶播,紅興隆分公司2023年種植的200多萬畝大豆全部采用了該技術。

    雙鴨山農場副總經理翟世華介紹說,2022年,雙鴨山農場6.98萬畝大豆全部采用“三五”早播技術,平均畝產達到430斤,最高畝產達到550斤。

    集成應用、綜合施策是紅興隆避免先進技術“不服水土、跑偏、不到位”等現象,開展自主創新的另一“力作”。近年來,這個分公司農業部門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科學總結出變量施肥、水稻旱平免攪漿、大豆“三五早播”、玉米穗下節間化控等28項先進實用科技,形成了適合紅興隆地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產技術體系。

    截至2022年末,紅興隆分公司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8%,兩年糧食總產達到173億斤,豐厚的科技底蘊和強勁的創新活力正成為這個分公司糧食穩產高產的制勝“法寶”。

    科技人員利用紅外光譜察看作物長勢

    緊盯科技前沿 聚力合作攻關

    “如何將糧食產能從‘十三五’期間的年均不足80億斤提高到‘十四五’末的超100億斤?主要的變量來自科技突破?!奔t興隆分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陳月堂從事農業生產管理近四十年,對北大荒農業的發展進步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深刻見解。

    據他介紹,新技術研發不僅涉及領域多、專業化分工細,而且難度大、周期長?!笆奈濉币詠?,紅興隆分公司把科技創新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突破口,全面推進與中科院、東北農大、農墾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集聚國內優勢科研力量和創新平臺合力攻關,在黑土地保護、綠色高產新技術和智慧農業發展等領域破題先行,一大批先進農業科技逐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實現了生產生態效益的雙提升。

    北大荒友誼黑土保護實驗室

    坡耕地“等高”種植是北大荒黑土地保護系統措施中的一項新技術,也是紅興隆與國內科研力量聯合攻關前沿科技的一個典型范例。

    從2020年開始,為解決坡耕地“跑水、跑肥、跑土”導致的糧食低產和生態破壞難題,紅興隆分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區項目組合作,匯集國內農業、土壤、遙感、水肥等方面專家,在友誼農場開展了“等高環播”種植模式實驗。這種集成探地雷達、草水路、變量施肥、變量噴藥等13項技術構建形成的以3000畝為尺度的小流域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模式效果凸顯,取得了地表徑流量降低60%以上,土壤流失量降低80%以上,化肥施用量減少15%,糧食增產5%的實驗結果。2022年,雙方在“等高環播”技術基礎上又實驗示范了“等高寬埂”種植技術。

    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高水平科技創新的例子在紅興隆還有很多。友誼農場與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農聯雙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種源 “卡脖子”技術攻關,培育優質高產多抗水稻品種8個,將水稻14片葉誘變成適宜友誼農場區域的12片葉,輻射帶動全場稻米綠色化、營養化、優質化、均質化、高效化發展;八五二、曙光等農場與多家科研院所聯合開展的白漿土旱田障礙消減與地力提升技術模式,結合保護性耕作、精準施肥、一次性秸稈全量還田等耕作措施,取得了有效耕層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增產14%以上的突破性成果。

    分公司與中科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區項目組聯合開展的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樣板,成為黑土地保護的“北大荒模式”被全面推廣;融合農業生產技術形成的“節水、凈水、量水、調水”高效水資源利用技術體系,實現綜合節水效率提高27%,農田退水氮磷凈化效率提升35%……2023年,紅興隆分公司與中科院、農墾科學院、東北農大等高校院所合作落實科技示范項目44項,示范推廣科技成果135個。

    中科院“黑土保護”科研項目組在友誼智慧農場對水稻長勢進行監測

    “當前,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已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紅興隆必須通過開展新一輪大規模技術改造,強基固本、蓄勢賦能?!北贝蠡募瘓F紅興隆分公司副總經理趙英春說,下一步,紅興隆分公司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圍繞黑土地保護、新品種研發、智能裝備應用、北大荒智慧農業建設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并加速創新成果轉化,不斷塑造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聚焦人才培養 增強創新后勁

    7月19日,為期一個月的紅興隆農業植保人員培訓班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結業;7月25日,分公司和各農場38名管理人員踏上農業高質量發展“取經”行程……

    紅興隆分公司高素質農民培訓現場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笆奈濉币詠?,紅興隆分公司采取“分層實施、精準定制、全程培育”的多元化培訓模式,培養出了一大批“腳上沾滿泥巴”的本土農技專家,為打通先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截至7月末,這個分公司今年已舉辦“授課類”培訓活動近50場,培訓人員達3000余人次;召開高標準現場會、拉練會26場次;活躍在農場生產一線的本土“工匠”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為種植戶“傳經送寶”近千場次,實現了農業生產全域全過程的科技指導全覆蓋。

    提供展示身手的舞臺,讓科研人員學以致用、業有所成,是紅興隆提高科技創新內生動力的“筑基”之作。這個分公司以13個農場實驗站和科技園區為陣地,支持鼓勵科研人員圍繞“良種、良法、良技”進行技術攻關,將100余萬畝科技示范田和總長度千余公里的科技示范帶作為創新成果的“擂臺”,激發科研人員的學習熱情和創新動力。

    二九一農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程曉娟潛心農業科研12年,主持實施的玉米數字化管控高產栽培實驗,取得畝產1053.3公斤的好成績,2022年被農場選聘成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總經理。

    人才因事業而聚,事業因人才而興。近年來,紅興隆通過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創新平臺,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引領帶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逐步構建起高標準的技術“供需庫”和人才“蓄水池”,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友誼農場從2021年全面啟動實施“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以來,筑巢引鳳、聚才引智成為項目建設的首要任務。

    運行兩年來,農場先后投入近7000萬元建設了中科院北大荒友誼現代農業實驗站、黑土地保護實驗室、黑土地保護研究展覽館和智慧農業管控中心,投資7150萬元打造了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樣板工程,初步形成了農場與科研機構資源共享、研教結合、融合發展格局。

    目前,友誼農場“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項目已吸引匯聚了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優質科研和科教資源,先后承擔或參與省級以上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成果轉化項目近百項,申報專利23項;建立了225人的農場人才梯隊庫和118人的優秀人才儲備庫,為友誼農場打造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奔t興隆分公司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于軍華介紹說,下一步,紅興隆將著力建設好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讓優秀人才在種子“育繁推一體化”、國產高新農機裝備智能化發展、種養技術推陳出新等方面“挑大梁”“唱主角”,為打造“新科技+大綠色+高標準+細精控”的農業現代化“紅興隆樣板”助力賦能。

    通訊員:尹懷建 徐宏宇;記者:姜斌 劉暢;攝影/視頻:詹然 張靖

    掃碼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 版權所有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 黑ICP備11001326-2號,未經允許不得鏡像、復制、下載
  •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地段街1號
  • 許可證編號:23120170002 黑網公安備 23010202010023號